返回列表
不再沉默:浅析校园霸凌与行动指南
校园霸凌亦称校园学生暴力,包括软暴力、硬暴力,其实就是暴力,不能用“霸凌”去弱化暴力的属性。校园霸凌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、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攻击性行为,它主要包括身体霸凌、语言霸凌、社交霸凌、网络霸凌四种类型。
校园霸凌问题是有多种、多重原因。排除超雄基因的情况下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:
1、家庭因素:
(1)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,缺乏有效教育方法,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行为指导。
(2)少数家长自身问题严重,难以为孩子提供正面教育。
2、学校管理:
(1)教育法规限制了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手段,责任划分不明确。
(2)家长常将责任推给学校,导致学校和老师在处理问题时过于谨慎,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。
3、学生受关爱不足,宣泄情绪的渠道不足:
(1)学生面临知识竞争压力,学校忽视了对学生情绪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。
(2)缺少有效的情绪宣泄渠道,导致负面情绪积累。
4、社会文化影响:
(1)网络和媒体中的暴力、恐怖内容对儿童精神和思想产生负面影响。
(2)相关执法主体对违法行为监管不力,导致不良文化泛滥。
预防“校园霸凌”,应做到“三不”,即:不做受害者、不做霸凌者、不做冷眼旁观者:
1. 不做受害者
(1)避免携带贵重物品,不公开财物。
(2)尽量结伴同行,避免霸凌多发区域。
(3)与同学友好相处,理性解决矛盾。
(4)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,加强身体素质训练。
2. 不做霸凌者
故意殴打他人、暴力侮辱他人、暴力索取他人财物、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、强制侮辱罪、抢劫罪、故意伤害罪等。
3.不做冷眼旁观者
(1)拒绝煽风点火,不成为霸凌者的帮凶。
(2)表达对被霸凌者的同情和关心。
(3)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帮助,及时报告老师和家长,甚至报警。
校园霸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:
校园霸凌事件的霸凌者侵犯受霸凌者合法权益,造成他人人身、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,依法承担民事责任。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,依法受到治安管理处罚;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。当然,学生实施的霸凌不完全是一个侵权行为,也可能是数个侵权行为组成,其损害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。因此,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要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分析。
抵制校园霸凌,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,告诉孩子们既不要做霸凌者,也不要做受害者,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校园霸凌说“不”!